首頁 >

臺灣歷史記憶箱

返回列表

因為閱讀,我們遇見鄒族戰祭

南華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生 陳柏濡
臺灣歷史專欄


對外人來說,鄒族戰祭(鄒語:mayasvi)是充滿著神祕色彩的,而mayasvi所代表的意義,則有好幾種譯法,如:戰祭、敵首祭、凱旋祭等名稱,但這些譯名都無法完整包含祭典的意涵,所以直接以鄒語﹝mayasvi瑪雅斯比﹞稱呼最恰當,鄒族傳統部落中男子的主要職責為征戰和狩獵,這兩項工作直接關係到部落的存亡,而「瑪雅斯比」便是向戰神祈求戰力的儀式,請戰神祐助族人,砥礪族人的志氣。在傳統農獵時代「瑪雅斯比」舉行的時間並不固定,端視實際需要而舉行,例如:出草征戰凱旋、修建男子集會所、部落有特殊狀況時。「瑪雅斯比」在男子集會所「庫巴」舉行,現時,鄒族只有達邦社及特富野兩大社擁有庫巴,故由兩社輪流舉行瑪雅斯比。

 

 

■祭典前的「庫巴」整修

「庫巴」是鄒族傳統男子集會所,就外族角度觀視具有相當的神祕色彩,除了部落文史工作者外,外人少有機會接觸「庫巴」的建築或修繕。

這次,筆者在獲得特富野社汪念月頭目及氏族長老的同意與協助下,遵守相關禁忌,有幸以「貼近」完整的影像,紀錄到這神聖建築物的修護過程,從儀式的莊嚴到材料的取得,我們幾乎以「跟拍」的方式,成功紀錄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維護的專注與用心,戰祭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技術傳承、向心力的凝聚與青年的返鄉投入。

阿里山鄉鄉長陳明利表示:特富野社今年(西元二0一四年)部落長老會議通過,於三月八日舉行「瑪雅斯比(戰祭)」,在此之前將以傳統工法全面翻修「庫巴」,之所以進行大規模修繕,主要是屋頂有漏水的現象。鄒族「庫巴」的建築工法屬「干欄式」建築,傳統手法則完全依賴麻竹、杉木、藤、五節芒、白芒等天然素材,現在則少量使用鐵釘及鐵絲,以延長使用年限,但耆老們相信「技術」才是「庫巴」壽命長短的主要因素。

和其他族群相同,在面臨現代文明的多方衝擊下,鄒族傳統文化亦日漸式微,所幸在族人強烈的凝聚力與自覺下,仍保有不少舊有的習俗、規制,如傳統祭典的舉辦、頭目長老制的承繼、男子集會所「庫巴」的設置,處處彰顯其文化強韌的生命力。

 

■「庫巴」代表的意義

「庫巴」是鄒族傳統部落社會中的政治、經濟、宗教活動的核心,只有在大社才允許建築,目前在阿里山僅存達邦、特富野兩地有庫巴。

鄒族視庫巴為神聖之地,外人、鄒族的女人、蔥、魚都禁止進入庫巴。最初,庫巴是氏族確立土地所有權的標誌,隨著部落的發展,庫巴逐漸成為一處整合部落的中心。男性的社交活動、軍事狩獵訓練、歌謠歷史的傳述、年輕男子教育、成年禮儀式等,皆在庫巴內進行。同時,它也是舉行部落會議、處理公共事務、處罰罪犯的重要場所;部落集體出草、狩獵活動,也必須在庫巴內舉行儀式後再行出發。整體來說,庫巴制度強化了鄒族大、小社階序與鄒族的集體性,也有助於鄒族傳承傳統文化。庫巴制度到了日據時期瓦解,僅每年重大的戰祭在舉行,庫巴逐漸轉化為鄒族文化的象徵。

 

■祭典前

鄒族年度大事之一是「mayasvi戰祭」。今年特富社的mayasvi有別於以往,除了動員大批人力物力修繕男子集會所(庫巴)之外,對於傳統歌曲與祭歌也利用農閒時間積極練唱,很多部落青年也主動參加身繫族群文化生命的練唱活動。

部落頭目汪念月表示:由於傳統歌曲內容除了讚頌鄒族優秀族群生命史外,也包含很多祖先的生活史,是非常珍貴的原民歌曲,青年願意返鄉接受這樣的教育活動,表示年輕人逐漸從現代思維的框架中,重新認識自己文化傳承的重要。

汪念月說,由於特富野社與達邦社在語言使用上有口音和用句上的些微差別,當然在傳統歌曲上也有旋律或音調上的差別,這些都是部落長老積極要傳授給年輕人的主要工作。mayasvi祭是鄒族非常盛大的祭典,很多國內外媒體與遊客都在這一天湧進部落;換句話說,mayasvi祭也是最能展現鄒族民族精神的場域,因此祭典前的準備工作就顯得相當重要。

 

■祭典前氏族祭屋的準備

通常外人都只感受到mayasvi舉行的震撼以及歌舞帶來的歡愉,但mayasvi舉行前,各氏族祭屋的準備工作,一般人難有機會參與,因此無法完全認識mayasvi的文化內涵。

祭典前一天的小米酒釀製與殺豬準備宴客是重頭戲,部落各氏族祭屋一早就忙個不停,男人殺豬,婦女則負責搗米煮米漿釀造小米酒,準備迎接在外遊子返鄉。稍有不同是殺豬部分;族人表示,亙古時代祖先們都在祭典前上山捕獵山豬,現在則因獵物數量減少,以及保育觀念提升,因此以圈養豬隻取代,但過程則完全遵循古禮進行。

 

■黎明前重掛敵首籠

當「庫巴」整修完竣,mayasvi舉行當天的凌晨(天亮以前),大社頭目會帶著幾名勇士,把先前拆卸屋頂暫移至神樹下的神花(石槲蘭),重新種回庫巴屋頂,過程中,勇士們會大聲呼嘯,以告知天神這項訊息。內裝祖先勇士護身符的敵首籠(籃),也在隨後吊回庫巴,勇士們同樣以呼嘯告訴天神此一訊息,整個過程是mayasvi舉行的前奏曲。這部分由於進行時間很早,族人或外來遊客都還在睡夢中,因此顯少在鏡頭前曝光。

 

一般認為鄒族仍然存在「出草」習俗的年代,勇士獵回的人頭便是置放在「敵首籠(籃)」裡,但特富野社頭目汪念月表示:這是誤解,古時族人獵回的人頭,是在庫巴或神樹旁以長竹竿豎起,一來是宣揚戰果,二是警告敵人來犯的下場,至於所謂敵首籠裡,則是置放族人勇士或元帥級具戰功族人的護身符,另外就是代代相傳至今,來自天上的石頭,籃裡所盛的物品,也難得在鏡頭前曝光。

■mayasvi戰祭的舉行

歷經月餘的籌備,鄒族特富野社mayasvi戰祭終於在三月八日如期舉行。鄒族人生活在現代社會,生活型態改變,為了繼續保存鄒族傳統文化,許多祭儀都跟著有所調整。mayasvi戰祭分六個階段:

 

1.迎神祭

在男子集會所(庫巴)內參與戰祭的男子族人開始著裝,頭目帶領大家把火炬帶進祭場中央後,接著殺豬、砍赤榕樹(神樹)、唱迎神曲迎接戰神(I , afafeoi)、司命神(posonfihi)的來臨,之後再進入男子集會所內。

 

2.團結祭

(1) 進入男子集會所內,各氏族男子回到各氏族祭屋(emoo-nopeisiya),帶肉、米糕、小米酒回到男子集會所內,各氏族各帶二次。長者將這些肉、米糕、小米酒參合為一,然後分發給各氏族做為飲食之用,各氏族將肉、米糕、小米酒參合為一,象徵各氏族大團結。

(2) 兒童獻禮祭(patkaya):部落出生之男嬰母親交由舅父抱進男子集會所內,並以小米酒杯為祝神,眾勇士唸頌凱旋誦文(tu ,e),唸畢,長老訓勉勇士,砥礪士氣。

(3)成年禮(yasmoyska):鄒族成年男子在男子集會所內,由長老訓勉並用專制之黃藤條鞭打他們,然後長老為他們載上皮帽,再帶到頭目面前,給他們喝少量的酒,表示已經成年,在部落要負起更多責任。

 

3.送神祭

(1) 參加祭典的男子從男子集會所內到外場圍成半圓形舞隊,面向神樹,逆時針走唱送神曲,恭送戰神升天。

(2) 唱戰歌(先唱慢版再唱快版)。唱慢版時由汪氏、石氏兩位婦女持火把進場(此火代表生命傳統之火),象徵與會所之火合而為一,更表示勇士征戰有婦女協助更為充實。婦女持火把進場之後,其他婦女就可以加入舞隊。

(3)再唱一次送神曲,恭送司命神升天。唱完後,眾男子上集會所內。

 

4.路祭

頭目或長老帶領男子勇士,步行至各家祭屋祝禱求神保佑安居。依汪、陳、石、高、杜等氏族,至高家稍事休息,喝點白米酒,之後每人取二支五節芒返回會所,彼此epsps驅邪儀式,找自己的舅舅驅邪最有效。

 

5.家祭

參加祭儀的男子,到各氏族祭屋祝神,象徵戰神賜予的力量延伸到各氏族,在家祭結束返回男子集會所內,每位參與祭典的人,取二枝五節芒,請自己的舅舅做驅邪動作。

 

6.結束祭

祭典結束(約二至三日後)的午夜前,頭目再次帶領男子族人再唱迎神曲和送神曲,之後將廣場中的火堆熄滅,祭典才正式結束。

 

 

Mayasvi(瑪雅斯比﹞一直是鄒族人維繫部落倫理、規範、精神戰力的最大支柱,直至今日,征戰及狩獵雖不是鄒族生活的重心,鄒族人仍然每年定期舉行瑪雅斯比,盡心保存祭儀的的古典和完整,藉著祭典的儀式凝聚心力,學習並瞭解部落的倫理規範,歌頌並緬懷先人偉業,是鄒族人傳承鄒族文化的精神支柱。

 

 

返回列表

船象徵「冒險與遠航」,是許多經典故事的起源。
我們願成為孩子們的舵手,和他們一起乘風破浪,從閱讀之海捕捉成長的養分。
同時,也用我們的眼睛,守護孩子們的冒險旅程。